【阅读美文・分享心情・感悟人生・www.yafu.me】
当前位置: 雅赋网 > 散文随笔 > 心情散文 > 正文

追忆黄鹤楼

御剑恕的空间作者:御剑恕 [我的文集]
来源:雅赋网 时间:2015-09-08 09:46 阅读:399次   我要投稿   作品点评

时光追溯到公元223年(三国•吴黄武二年),那时的三国,刚刚进入了一段休整期。曹操在三年前病逝,刘备在一年前败给陆逊之后,也与世长辞,三巨头只剩下了孙权。然而,三国的格局除了荆州易主之外,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在东吴修建的众多军事瞭望楼中,有一座“军事楼”虽然多次被毁,但又多次重修,从而流传至今,这便是当今坐落于武昌蛇山顶,与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的黄鹤楼!

西晋统一三国之后,黄鹤楼的军事用途便不复存在,而演变成了一座观赏楼,成为文人骚客的游览圣地。

唐代的黄鹤楼,楼与城连,上依河汉,下临江流,既可登楼揽胜,也可作为瞭望哨所。玄宗年间,一位来自开封的失意文人游历江南,来到了这座令文人向往的黄鹤楼。他登上此楼,想起了那位已乘黄鹤而去的昔人,叹息自己未能一睹仙人的风采,却只能游览这座留下的空楼;踏上二楼,仰望傍晚的天空,没有黄鹤,只有千年不变的白云独自漂泊;看着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的无限生机,也让这位漂泊的诗人,想起了故乡,勾起了那浓浓的乡愁!于是,他将惆怅之情转化为诗意文字,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七律诗《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个文人不是别人,正是崔颢。关于他的人品,我不做评价,但他的这首诗,却真的可以说是唐朝七律诗之首,也让黄鹤楼从此更加声名鹊起。就连诗仙李白都要拿来模仿,他的《登金陵凤凰台》在写法上就与此诗有相似之处,更有《鹦鹉洲》几乎是如出一辙(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更有甚者,相传李白初游黄鹤楼时,被楼之壮观,江之雄浑所感染,诗兴大发,正要提笔作诗,却抬头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于是,搁笔不写,发出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慨!

昔人走了,留下了黄鹤楼;崔颢走了,也留下了《黄鹤楼》!李白却来了,他不是一个人来,也不是来赏风景,与他结伴的是年长他十多岁的好友孟浩然。他们要在楼前离别,但却没有离别的伤感,因为那是开元盛世,一个繁华的年代,造就了两个洒脱的诗人,他们没有离别的愁绪,而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我想,他们应该是在楼上把酒言欢过,也一同眺望了长江两岸的美景,或许也看到和评论了崔颢的佳作,感慨之余,互诉衷肠。然天下无不散之宴席,终于到了要分别的时候,两位诗人依然是那样的洒脱,谁也没有说一句伤感的话,真情何需言表。孟浩然驾一叶扁舟,奔扬州而去,留下李白,望着船帆慢慢远去,直到消失在茫茫江流之上……

登上现今的黄鹤楼,看着唐宋元明清以及当代的黄鹤楼模型,谓之宏伟;看着诸位名人的诗作,不禁思绪纷飞!随着黄鹤楼楼顶的琉璃瓦由庄严的墨绿色转变成象征皇权的金黄色,黄鹤楼的历史来到了宋代,楼宇也更加雄浑隽逸,不仅苏轼、陆游要登楼赋诗,就连南宋名将岳飞来到黄鹤楼,都不禁有所感触!登楼远眺,北望中原,无奈感叹:昔日,花红柳绿满城郭,如今,胡虏铁骑风尘恶;何日,亲提锐旅渡江去,归来,载誉重游黄鹤楼!然而,朝廷没有给岳飞这样的机会,选择了偏安一隅。我想,当年岳飞每次登楼远眺时,都会有着挥之不去的酸楚和惆怅吧……

未来黄鹤楼之前,我一直在想,为什么黄鹤楼会吸引如此多的游客,不远千里万里,不畏日晒风吹,来此观赏?是慕名而来?那么名从何来?仅仅是崔颢的一首诗么?我想绝不尽是如此!任何流传下来的事物,必定承载着某种文化和精神。而黄鹤楼的存在和名气,也许是因为它的地利,更多的是它承载了诗人的感情和文化,不管是崔颢或是李白,无论是陆游或是岳飞,诗人大多触景生情,不惜挥墨直书心中情境。所以,黄鹤楼是一座楼宇,也是一处风景,更是一种文化!

现在的黄鹤楼更加的宏伟壮观,却少了些古韵,游客也只能通过想象来感受诗人们的佳作以及他们登楼时的情景!不知不觉,我已来到了顶楼,时间也近黄昏。在楼上,望着使天堑变通渠的长江大桥,望着滚滚长江,感受着不时吹来的凉风,想起了张继的一首诗,虽也有些失意,但此时若有江枫渔火,断然不会对愁而眠……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行初文化传媒

相关专题:追忆 诗人 李白

    阅读感言

    所有关于追忆黄鹤楼的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