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美文・分享心情・感悟人生・www.yafu.me】
当前位置: 雅赋网 > 心情日记 > 心情随笔 > 正文

九嶷山一日(6)

一刀也的空间作者:一刀也 [我的文集]
来源:雅赋网 时间:2016-07-06 10:26 阅读:1087次   我要投稿   作品点评

(十一)

游舜源峰公园的人可不少,男女老少,前呼后应,笑逐颜开。游此山需两个小时。

舜源峰也叫陵山,“远古无墓葬,依山为陵。”因而舜源峰即视为舜帝的陵。司马迁曾历尽千辛万苦,“探禹穴”、“浮沅湘”、“窥九疑”,最终为后人留下一个确切的信息: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无疑,这是司马迁的一项重要的学术成果,这项成果基本奠定了九疑山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九疑山布局,似乎是上苍专为舜布置的一个归宿之地。舜源峰就是九嶷山的中心,整体看来,九疑山就如一座现成宫殿,娥皇、女英及其它大小峰峦,围绕着舜源峰,排列得秩序井然。

舜源峰为复斗状,主峰雄姿耸立,海拔650余米。山上山下绿树成荫,郁郁葱葱。近年修建有石砌游道逶迤而上,直达中峰,西峰,峰顶建有览翠亭一座,供游客观景和歇息。最吸引游客的是山上的野生猕猴,成群结队,常拦路索食,甚为有趣。据公园管理方介绍,现山上有大大小小的猕猴数十只之多。在舜源峰观猴,可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带来的妙趣和美好!

登上舜源峰深处,立刻被眼前梦幻般的景象震慑了:只见树林中,或坐或卧或攀附着数十只大大小小的猕猴,有的在树梢跳来跳去,一双眼睛不时朝我和游客观望,好一幅“群猴逍遥图”!几位游客把带来香蕉、饼干、糖果等食物投了过去,猴子们便一拥而上,争相抢食。食物很快被猴子们享用完了,它们似乎对游客也有了好感,渐渐地与游客更近了,有的还绕到了游客身边,睁大眼睛看着游客,透出顽劣、聪明、机灵的性儿,我趁机拍摄了很多猴子的镜头。

三十年前,我在九嶷山学院求学时,曾和学友登上此山,当时此山仍处原始状态,上山无路,全靠手脚并用,披荆斩棘,探索而行。峰顶有古石枞一株,大可两人合围,虬枝劲叶,仰天临风,有如冕旒,成为一景。石枞、香杉、斑竹被誉为“九疑三宝”。石枞伟岸、挺拔、孤傲,深深扎根在舜源峰上,成为山的形象。

游罢舜源峰,走近舜陵,看到旁边有大象雕像,形态生动,基座书有“大象助耕,五谷丰登”八字。旧说娥皇峰下有舜池,即池水源,萧韶峰下为象耕鸟耘之处。象耕鸟耘的传说流传很广,成了千古美谈。舜有了大象帮助,耕地多了,种上庄稼后,地里杂草丛生,一个人忙不过来,正自发愁,地里出现了一群一群的小鸟,蹦蹦跳跳地帮助舜啄去地里的杂草和害虫。如今象耕鸟耘已了无痕迹。《文选•左思〈吴都赋〉》:“象耕鸟耘,此之自与。”静心想一想,这说法太神乎其神了。

我相信舜曾唱过《南风歌》。九嶷山九峰之一的萧韶峰,传说是因为舜帝南巡在此峰演奏韶乐吟唱《南风歌》而得名。想当时,舜帝南巡到了南国,感谅南方赤日似火,酷暑易旱,百姓疾苦。每每南风乍起,薰风时雨,顿解万民之焦渴,除浑身之燥热。舜帝看到南国民众在温暖和煦的南风中那种欢快惬意,思潮澎湃,感慨良多,于是,忧国忧民之情怀催生了《南风歌》。作为一代帝王,他的歌就是与众不同,有思想,有深度,也有高度。歌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翻译成现代话便是:南风和熙啊,可以吹散民众的怨气;南风及时啊,可以增加民众的收成。!”就是这样两句平平实实的话,却实实在在道出了舜帝的爱民之心。舜帝为自己的臣民祈祷上苍,切切思虑着拯救万民于水火,思虑着富国富民的方略。早在四千多年前,舜帝就明白要“让老百姓富起来”。你说老百姓对舜帝不感恩戴德么?

后来的汉高祖刘邦也有一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在战胜项羽后,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这当然使他兴奋、欢乐、踌躇满志,但在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深刻的恐惧和悲哀。不知刘邦听过舜帝《南风歌》没有,他的《大风歌》充其量就是发泄一下情绪而已。可以说,舜的一生,“勤民事,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真正做到了天下为公,执政为民。

舜文化和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不同,舜文化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折时期的中华文化。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述五帝德之后,下结论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明德,是指人的完美德性。它是一个道德概念。《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唯馨。”认为明德比之粮食更重要,更馨香。《礼记•大学》则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意思说大学之道,在于对明德发扬光大。舜帝最重视德行操守,历来被推崇为道德最完美的帝王而被百姓敬仰,被墨客颂扬,因而被称之为“德圣”。太史公一个“德”字,概括了舜帝一生的功绩;一个“皆”字,概括了舜帝对黄帝以来的事业的全面完成;一个“始”字,概括了舜帝的开创性贡献对后代的深远影响。我们如果把缔造中华、凝聚民族、发展五千年文明史看作一个伟大的工程,那么,这项工程就是五帝合力完成的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可以说,舜帝成就了九嶷山,九嶷山因舜帝而名扬天下。

历代帝王都遣人来九疑山祭舜,你别以为这不过是一种形式,走一走过场让天下老百姓看看而已,其实只要想一想,事情恐怕并不这么简单,以历代帝王的至尊无上,他们如此看重九疑山,一定是看中了九疑山的潜在价值,而这种潜在价值,恰恰就是稳固他们根基的精神力量。

老院长乐天宇教授特别推崇舜文化。在九嶷山求学的岁月里,我多次聆听老院长乐天宇教授的教诲。他给我们上修身课,常提到的就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舜帝。九嶷山是舜的精神的凝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制高点。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文化和炎帝文化、黄帝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他亲自为九嶷山学院制定的校训是:“贵自学、敦品德、勤琢磨、爱劳动”。他晚年创办九嶷山学院,选择舜庙附近建校舍,一则为了保护历史文物,更重要的是为了继承和发扬舜帝遗风、延安抗大精神。他认为,舜文化精髓在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心传。他强调说,徳润心,富润屋。一个人没有品德,就失掉了灵魂。如今,当年老院长乐天宇教授对九嶷山学院莘莘学子那期待的神情,仍历历在目;那殷殷的话语,犹在耳旁回响。

几多心愿、几多期盼,几多责任、几多担当……敬爱的老院长乐天宇教授,您就是九嶷山的石枞,给九嶷山学院的学子撑起了一片蓝天。

“创业从来不怕难,先生独上九嶷山。披荆斩棘开黉舍,化雨春风润芝兰。岂为名声传海内,唯求才俊出人寰。青松挺立虞祠畔,浩气长留天地间。”这是欧阳德威教授写的题为《悼念乐天宇老师》的诗,是对乐天宇教授创办九嶷山学院的最好评价。

1984年7月5日,乐天宇教授当晚突发脑溢血,倒在了舜帝庙他工作了四年的简易办公桌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闻讯,来电指示尽力抢救。可是,84岁高龄的老人,虽经县级医院整整十天的紧张抢救,却已无力回天了。7月15日,乐天宇教授走完了他漫长而光辉的一生。当时人们悲痛地发现,他身上穿的是一件破衬衫,系的是一根三截布条结成的裤带!

乐天宇教授筚路蓝缕的4年后,把最后一丝光、一份热献给了家乡,为九疑山学院耗尽了最后的心血。

当地政府现在原九疑山学院建起了乐天宇纪念馆,塑乐天宇教授铜像,塑九疑山学院师生学习生活情景石像或腊像,并建设配套设施。这对于纪念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农林科学家、教育家乐天宇教授,发扬乐天宇教授追求真理、勇于探索、无私奉献的精神及促进九疑山旅游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往事非烟,长歌当哭。乐天宇教授推崇舜文化,感召着九嶷山学子。乐天宇教授的修身课,让每位九嶷山学子的心灵都沐浴在震撼之中。

舜文化是舜帝身体力行创造的。舜文化是中国学脉之源;是人性论之根脉;是儒家道德价值之根脉;是儒家本体论之根脉。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舜文化这个道德文化的源头,就不可能使中华民族保持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和民族亲和力;没有舜文化的润泽,就不可能培养出国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没有舜文化的薰陶,就不可能造就出以国家强盛民族兴旺为己任的一批又一批国家精英。完全可以说,舜文化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形资产,对其研究和弘扬,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份。

中国社会现处于转型阶段,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伴随着这种多元化趋势的还有社会上不断增加的道德问题。而中华道德文化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舜文化所显示的正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基础。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重视舜文化,就是寻回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凝聚民族情感,推进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载体。

舜源峰下笑语飞扬,舜陵前广场游人络绎不绝,宫墙环绕的舜陵香烟燎绕。看蟠蟠群峰、苍苍林木、峨峨楼台,我的思绪如云纷飞,如风清飘。哦,在这山高水长的地方,我且行且吟:南风之薰兮,日丽风和;南风之时兮,飞鸟竟歌……

(十二)

在此次行程的计划中,还有一个游览的地方:九疑山的最高峰三分石。因暴走半天,双脚生疼,我只好放弃了这个计划。

九嶷山,属南岭山脉之萌渚岭,纵横2000余里,三分石是九嶷山最为壮丽的景观。“三分石耸楚天极,大气磅礴驱舞龙。”这是老院长乐天宇教授的诗句。该山又名三峰石,在舜源峰南二十多里处,海拔1822米。三分石形状奇特,三巨石并峙,鼎立山巅,直冲霄汉,常有浮云缭绕,真容偶露。近在咫尺,很难看清其真面目。据《九疑山志》记:“三峰并峙如玉笋,如珊瑚,其上有佩桃石、棋盘石、步履石、马蹄石。还有香炉石,有足有耳,形质天然。其间有以铜为碑,字迹泯灭不可认,疑为舜冢。”明崇祯十年(1637)三月二十八日,徐霞客曾到三分石考察,并在山腰露宿。三分石对面山上,有万亩斑竹园,其内斑竹遍布。斑竹因有泪痕似的斑点而得名。

有攀登“三分石”者作了这样的描述:三分石是耸立于峰顶最高处的巨石,其底部庞然卧于峰顶处坪地,而腰部忽然拨地而起,一分为三,直插天际,故又称之“三峰石”峰。其高一百多米,石顶上覆盖有绿色树丛,傲然挺立于空,堪称真正的“南天一柱”。江南一些号称“南天一柱”的名胜,如与之相比仅似一小竹篙而已。传说“三分石”在舜葬九疑之后,每天长高三尺三,扶摇而上直逼天宫。玉皇大帝惊恐不安,急派雷公电母滥施淫威,将巨石一劈为三。这传说虽无从稽考,但巨石四周确实散布有大小不等的石块,很象雷劈留下的痕迹。

攀登者描述了登上“三分石”看到的瑰丽景象:“‘三分石’峭如摩天石壁,整个三峰石孤出群峰之上,巍然横空,光晶耀眼,有如金碧辉煌的殿堂高悬蓝天;而峰外群山沐浴一新,淡壮素裹,躬身稽首迤逦而来,确呈“万山朝九疑”之势。如环峰扫视,群山则化成婀娜多姿的少女,披着光彩照人的盛装,环峰而列,微风轻拂,莲步轻盈,翩然起舞,把九疑山的风彩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再伫立静观,则群山流光溢彩,或翡翠,或鹅黄,或嫩绿,或湛蓝,似片片茂叶绽开,整个三峰石有如万绿丛中怒放的花朵,“三分石”似花蕊伸展于空,把美丽和芬芳奉献给人间。若是淡云薄雾之际,三峰石将是另一番景观:峰下白云缭绕,有如万顷波涛翻滚,那三峰石峰好似岿然不动的巨舰,峰外群山象飘浮在碧海中的一叶叶小舟,如同千帆竟发,劈波斩浪而来,乘风踏涛而去,更为令人壮观。

这南岭奇峰,让人叹为观止。一批批驴友曾长途跋涉来到三分石山下,想征服这座高峰,但大多因多雨多雾天气影响,只能望山而叹,无功而返。

我在湘南求学时,曾和同学相邀到三分石一游。那是1985年中秋,我和同学符林、陈年好、罗少龙、石洪云五人早上从舜源峰下的九嶷山学院出发,开始三分石之旅。游三分石有两天行程,我们一早沿着崎岖的山道赶路。当年三分石处于原始状态,去三分石,是一次探险之旅,这里是原始次森林区,山高路险,人烟稀少,有同学建议找个向导,很快被我们否决了。当时青春年少的我们天不怕地不怕,既然远足,我们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轻装上阵,我们按计划每人只带上大米和饼干各两斤,渴了则喝山泉水。

当天是阴天,放眼九嶷山脉,峰峦蜿蜒,雾色苍茫,景色诱人。随着海拔不断上升,越往上雾越浓,但是丝毫不影响我们前行的激情。一路上,我们翻过一山又一山,涉过一水又一水,有几次是沿着陡峭的绝壁前行。中午时分,我们停下在一溪流边小憩。大家坐在溪中的石头上,喝几口山泉水,吃几块饼干,沐着宜人山风,心旷神怡。下午五时许,我们抵达三分石脚下的瑶寨。寨里住着近十户人家,我们找了一户人家,主人听说我们远来,便应我们请求,立即为我们生火做饭,山里人的热情与质朴让人感动。

饭后,我们走到寨外,拟一鼓作气登攀三分石,并在山上留宿。但天公不作美,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且山风寒冷,我们冒雨披荆斩棘,踩云踏雾,艰难地走了一段路后,发现已无路可寻,此时如果继续登攀,不但路途更加艰辛,而且也十分危险,我们只好放弃此次登顶计划,撤了下来。

在三分石峰下夜宿瑶寨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夜色渐浓,雾海茫茫。一热情的瑶家大叔安排我们在瑶寨旁一间土墙瓦顶的空房里夜宿。屋外,清风阵阵,流水潺潺,虫声唧唧,夜鸟声声。朦胧中让人感觉是在欣赏小夜曲。而篁林沙沙之声,幻化出娥皇、女英二妃手持斑竹,吹笛幽鸣的婀娜倩影,给人无限遐想。我们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

翌日一大早,天空飘着零星冷雨,寨里寨外浓雾弥漫。我们在瑶寨吃了早饭后,开始了返程。我们对三分石恋恋不舍,不时回头仰望。徐霞客说过:“爬山,必登群峰之巅;探洞,务达幽穴之远。”三分石陡险而遥远,能登峰顶者极少,徐霞客算得是有心人,最终却为风雨所阻,只及山腰便返回,未能完全称心如愿。现当地政府已开通了一条通往三分石的道路,汽车可直达三分石山下。有商家看好商机,投资在山下兴建旅游服务设施。但作为户外爱好者来说,去三分石不如徒步来得畅快、尽兴。

哦,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让人永远怀念!那飞扬的青春,令人格外难忘!那难忘的脚印,写着执着与梦想!

站在舜帝广场前面,我遥看着在白云深处若隐若现的三分石,心里五味杂陈。我明白,对于三分石,我只是一个行色匆匆的过客,一个风尘仆仆的旅人。在这次短暂的孤旅中,在万般无奈的回首中,我只有挥挥手,又一次与三分石悄然作别。

下午五时,我在舜帝广场前乘坐开往宁远县城的班车,离开了九嶷山,离开了这个曾让我心牵神绕的地方。是啊,总有一些声音刻在生命线上,让人一生也无法忘记;总有一些事是印在心间,呼吸起伏便浮现在眼前。说什么相见不如思念,其实呀,相见了才有思念。

歌声随着清风飘过来了,这是一首名为《九嶷山,我的爱人》:“你可记得我曾经亲吻过你,你可记得我曾经拥抱过你……”我轻轻说一声:我的九嶷山,再见!

相关专题:一日 文化 天宇

阅读感言

所有关于九嶷山一日(6)的感言
  • 游客 2016-07-07 评论

    看了你的日记,也好想去,你不是宁远人吗?我都怀疑了,怎么比我这个本地人

  • 游客 2016-07-07 评论

    加我微信吗?Xd149713007

  • 一刀也 2016-07-07 评论

    您好!我是广东人,当年在九嶷山学院读书。

  • 今昔雪盟 2016-07-07 评论

    顶一下,推荐阅读~

  • 一刀也 2016-07-07 评论

    加了哦

  • 一刀也 2016-07-07 评论

    谢!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