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美文・分享心情・感悟人生・www.yafu.me】
当前位置: 雅赋网 > 情感故事 > 经典文章 > 正文

喟叹“清明”

知道的空间作者:知道 [我的文集]
来源:雅赋网 时间:2016-04-02 08:13 阅读:1086次   我要投稿   作品点评

清明,作为农时、农事的节气,出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由于南北气候环境的不同,在中原以南已是“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而在东北只能“清明忙种麦”了。为何把这个农时的节气称为“清明”呢!《淮南子》有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是说春分节气过了十五日后,北斗星指向东方乙位角木蛟青龙木星的位置,天气渐暖、春风和煦,很少见雾、不该有霾了,难得的一年好时光。《岁时百问》中还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而谓之清明。是说大好自然的特别干净和美好的日子。

然而,聪明的中国人永远都会不失时机地把民俗的内涵无限地扩大,不断地丰富着民俗的肌体。最热衷的当属人们对这一美好自然时光的享受,“踏青”便成为人们“享受”的习俗。每每的清明时节都“勾引”着那些公子哥、书生贤达等乐着逍遥起来,饱尝自然、“寻花问柳”、吟诗咏调。宋代吴惟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就道出了清明时节的时光特色和文人气息。程颢以《郊行即事》为题,吟唱出“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的诗作。以情与景的融合吟诵清明,享受美好时光。历史以来,不同的人们在同样饱受着严寒冬季的冷漠孤寂后,谁能抛舍春光乍现时的明媚,欣然对清明时节的郊游踏青乐此不疲,并成为时尚。这是人们向往美好的必然。

对于清明节的起源,也有“传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一说,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无论是起源说还是发展说,清明节毕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是祭祀亡灵的一种活动。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这是古往今来的人们都对清明时节有着特殊的感情。活着的人感受着清明时节人间自然的清明,因而始终眷恋着。也许很清楚一旦故去后依然会很眷恋,因此发思古之幽情,便兴起了祭祀活动,无疑,当自己作古之后也会享受到这种待遇,或许在冥冥之中也能依然身感同受。当然这是我的臆想,总之是对先贤、先亲的尊崇、思念和敬慕,是尽孝道。

既然是清明,人们会不自主地与风清廉洁联系起来,把“节气”与“气节”统一起来,把自然界的风清气顺带到生活中的风清气顺。这是普通老百姓始终如一的念想。最有代表意义的当属介子推死都不与晋文公相见的故事,并留下了一帛血书,希望能给百姓真正留下一份风清气顺,治理好国家。“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为表达对介子推的景仰,便把民俗中的“寒食节”与烧死介子推的这一天统一起来命为“清明节”。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历史延续至2500年后的今天,人们的脚步没有更改,对“清明”的热衷不减。这不但是一种习俗、一个传统,一个农时节气,而是一种文化,是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虽然只是以一种民俗节气时令的存在和变迁,其意义已远远高出“原本”,因此于公元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把“清明”作为节日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从2008年开始列为我国的法定假日。这在全部民俗的“二十四”节气之中独一无二,足可见清明在国人心中地位的不同凡响。

清明,世风清明,政风清明、民风清明!

相关专题:清明 时节 美好

    阅读感言

    所有关于喟叹“清明”的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