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美文・分享心情・感悟人生・www.yafu.me】
当前位置: 雅赋网 > 心情日记 > 心情随笔 > 正文

吟唱自然的歌者

龚惠的空间作者:龚惠 [我的文集]
来源:雅赋网 时间:2017-09-16 22:14 阅读:212次   我要投稿   作品点评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便只是背影。纵然一身清贫终日难饱,也愿扎根田园,做一名无悔的播种者,做一名自然的吟唱者,他就是罗曼罗兰口中那位将全部精神灌注于永恒的意义胜过刹那的古典大师-让·弗朗索瓦·米勒。或许从来就没有一位画家像他这般,将万物所归的大地给予如此雄壮又伟大的感觉与表现,在社会的阴郁中蕴含中宁静与温暖。

让·弗朗索瓦·米勒是法国近代史上最受人们爱戴的画家之一,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他出身于农民世家,幼年时便显露出绘画的天才,受到老师的鼓励而立志学习绘画。

一、米勒的人物生平

让·弗朗索瓦·米勒生于1814.10.4卒于1875.1.20,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们爱戴的画家。

让-弗朗索瓦·米勒出生在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种过田。23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画室里的同学都瞧不起米勒,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老师也看不惯米勒,常斥责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这位乡下来的年轻人实在厌恶巴黎,说这个城市简直就是杂乱荒芜的大沙漠,只有卢浮宫才是艺术的“绿洲”。当他走进卢浮宫的大厅时惊喜地说:“我好像不知不觉地来到一个艺术王国,这里的一切使我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米勒在巴黎贫困潦倒,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米勒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有一次米勒听到人们议论他说:“这就是那个除了画下流裸体、别的什么也不会画的米勒。”这使他伤透了心。从此他下决心不再迎合任何人了,坚决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从靠卖画艰难地糊口开始,贬笔洛可可风格的香艳绘画,这期间,无疑也给米勒的艺术生涯打下饱含凄凉、辛酸而又扎实的艺术功底。直至画家寄居枫丹白露的巴比松村,用写实的乡村风景画,开启法国巴比松派(BarbizonSchool),绘出了乡村中的树木、田野,以及劳动者的敦厚、朴实,使世人被画家笔下乡村中的优雅而感动,被画家神来的油墨表现所折服。

1849年巴黎流行黑热病,米勒携家迁居到巴黎郊区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这时米勒已35岁。在巴比松村米勒结识了柯罗、卢梭、特罗容等画家,在这个穷困闭塞的乡村,米勒一住就是27年之久。

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米勒的生活异常困苦,但这并没有减弱他对艺术的酷爱和追求,他常常由于没钱买颜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米勒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

米勒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和《晚钟》等名作。

二、米勒作品的现实主义的美学价值

优秀的绘画艺术作品是时代精神的反映?而只有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并能够敏感洞察时代特征的艺术家才能创作出不朽的绘画艺术品。十九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文化艺术界名家辈出,流派的更迭此消彼长,当时画坛的古典主义已经成为强弩之末,浪漫主义也逐渐萎靡,然而以学院派为代表的上流社会的腐败风气却笼罩着整个画坛,极大压抑了绘画的发展。这使得自然主义画风向现实主义画风发展成为可能。

绘画的目的和表现手法一直是米勒追求的两大要素,他认为画家是借助绘画媒介表现从自然得来的观感表现手法应朴实无华,技法只是表现画家精神世界的工具。这些正是米勒作品现实主义特征的重要体现。

《拾穗者》描绘的是三个贫困的农妇在夕照下觅拾已经收割过的地里遗落麦穗的情景。她们全神贯注的神态和远处收获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画家对劳动的甘苦、特别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义有深刻的体验。整个作品的表现手法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在柔和的调子里。三个拾穗的农妇具有古典雕刻的庄重之美。即使我们看不到她们的具体相貌及面部表情,也觉得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一切都是真实的和象征的。这得益于米勒对农民生活的深刻理解借纪念碑式人物造型,把瞬间的美转化为永恒的美,体现了平凡中见伟大的美学原则。

米勒认为艺术家创作中最有促进作用的东西就是不可遏止热情和力量。《播种者》正是他爆发激情和力量的产物。画面描绘的是在荒凉的大地上,一位身着红色短袄和蓝色裤子、打着绑腿的农夫,挥动右臂,迈着阔步播撒着希望的种子。不远处一群飞鸟在空中盘旋,准备寻觅刚播下的种子。这是一幅人与大自然斗争的壮丽图画。勤劳的农民在广阔的土地上劳动本身就具有永恒的意义,而富有动感和力量的农夫则充溢着画家的激情与力量,向人们展示了劳动者的力量之美。

《倚锄的人》则是米勒表现农民不堪重负的最佳作品之一。画面上,一个锄地的男子在晌午的烈日下疲惫不堪地弓着腰,倚在锄上仰首喘息,他目光呆滞,体力枯竭。开阔的土地,远处依稀可见的村庄和不远处燃烧秸秆的轻烟烘托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艰辛,瞬间的动态刻画和恰当的构图处理,让人感觉到农夫的劳顿与无奈,更有力地表现了劳动者的壮美。

鉴于本文篇幅有限,在此仅挑选者三幅米勒的代表作进行简要地作品赏析。

三、米勒艺术所蕴含的情感

米勒从小在农村长大,所以对劳动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他通常用普通的题材和构图表达非一般的主题和情感。同时,因为他生活在一个宗教信仰浓厚的家庭,生前亦热衷于宗教信仰,他的一些作品也流露出宗教崇拜的意味。此外,他所描绘的场景是平凡的农村生活,透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他的作品《熟睡的孩子》《缝衣女》等,表现的都是很平常的生活场景,却能给我们静谧的享受,传达出母亲对孩子的爱以及农村妇女的勤劳。在绘画过程中,米勒通过较有特色的艺术手法传达出自己的情感。

1、艺术题材

艺术家通常通过艺术题材表达自己的精神内涵,不同的题材反映出不同的精神内涵。米勒通常是直接描绘现实生活中的农民和艰苦的农村生活,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将目光投向农民阶级。作品中大都是生活中人们劳动、娱乐的场景,都是米勒在生活中的所感、所闻、所想,因此其可谓是一位真正的农民画家。

2、独特的造型

米勒的造型独特严谨,线条简练有力。他经常用速写来记录自己的创作灵感。大量的速写使他对人物关系和一些独特的造型有了自己的理解与创新。米勒作品中的人物造型,面部大都仅有几个大的块面和轮廓,看上去似乎有些拙劣,有的甚至连面部都没有而只有背影。这也正体现了他要描绘的是特殊群体的集体行为特征和他们最可贵的地方,而不是具体的某一事物。虽然他创作的人物面部比较模糊,但也能体现出其功底之深,这是他独特的造型方法。在他的《拾穗者》中,为了更好地表现其艺术主题,人物面部特征的取舍非常明确。此外,其所描绘的人物形象都较为浑圆、结实,画面中远处风景的刻画也可以看出其深厚的造型功底。

3、厚重和谐的色彩

米勒画中的色彩是较为和谐的。绘画发展过程中,色彩逐渐成为辅助素描的媒介,成为表现现实生活主题的艺术语言,这也更加符合米勒的绘画艺术主题。如,他的作品《拾穗者》中,米勒采用了暖黄色调,色彩沉着细腻,紧紧地吸引住了观众的视线,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村生活的挚爱和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切同情。

四、米勒对后世的影响

米勒是在贫困中度过他的一生的。他的绘画事业是因为有了同为巴比松画派的卢梭、杜比尼假托别人暗中买画的支持,才得以延续下来。尽管他的画生前曾引起许多政客们的批评和争议,但他的画却影响了后世的很多人。在写生方面,他特别注重表现阳光照耀下的景物,正如他在写给传记作家辛赛尔的信中所提到的,“我清楚地看到蒲公英上的光环,看见远离的太阳把美丽的金光投身在云彩上,我也看见强壮的马匹和那布满碎石的土地。一个农夫清早起,就在那边劳作、喘息,现在他想直起腰来稍稍休息一下……这一切都笼罩在壮丽的光辉里”因此,他与巴比松画派中的其他画家对自然光的这种执着地表现,直接影响了与巴比松画家有过较多接触的后生,如莫奈、毕沙罗、西斯莱,他们在日后的发展中成为印象派绘画的中坚。米勒绘画中对农民现实生活的关注的描绘,对后印象派大师凡·高的一部分主题创作,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凡·高不仅创作出了诸如《吃土豆的人》等反映农民艰苦生活的作品,更是按照米勒《播种者》中的人物动势,创作了另一幅全新的作品,并取名为《米勒之后的播种者》,以表达他对米勒的敬意。也许他笔下描绘的法国农村与中国农村有某些相象之处,也许是因为中国艺术家对农村生活历来就是感兴趣,所以他的画似乎特别令中国读者感到亲切。综上所述,无论西方美术如何发展,米勒用写实的绘画语言,对19世纪法国农民生活所表现出的阴郁下的宁静与希冀,注定了他在西方美术史上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

五、结语

米勒所有艺术作品的手法都较为简洁朴实,内容通俗易懂,这一点也正好符合水彩画的特性,虽然其没有水彩的那种通透、明亮、淡雅的画质,但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的而是意味深长的。真正的艺术可以表现出作者的内心情感,观者通过题材的选用就能看出作者想表达的含义,可以从作品中读出作者的心声。

相关专题:自然 生活 艺术 作品

    阅读感言

    所有关于吟唱自然的歌者的感言